《梁家河》一书主要讲述了习近平总书记从1869年1月至1975年5月在延安市延川县文安驿镇梁家河村插队的七年知青岁月及其深刻感悟。在那个激情昂扬的岁月,在艰苦的环境之下,习近平带领群众战天斗地、摆脱贫困的实践生活让他完成了人生的巨大历练,由一个懵懂少年走向思想成熟的青年,奠定了其坚毅的品格。细细品读之后,我深深地为习总书记与梁家河的深厚情意所打动,这种为民情怀是指引我们前进的明灯,是净化心灵的鸡汤,是激发斗志的信念。
习近平说:“要想办法巧干,避免苦干。”年仅20岁的习近平在梁家河打破传统新建沼气池,曾不负艰辛2次远赴四川学习技术、经验,找到村里有威望的人劝说村民接受他、支持他,不仅解决了烧柴、点灯难题,还利用沼气肥改良土壤,提高产量,让群众广为受益。习近平做事讲究方式方法,注重效率质量,勤于观察思考,能够做到尊重人民,帮助人民,进而团结人民。
习近平说:“当干部的身上要留住泥土味儿。”在梁家河跟村民们一起打坝、造田、耕地、担粮,习近平不怕苦、不怕累、干活从不“撒奸儿”,很快成为农村的一分子。贺敬之的诗句:“几回回梦里回延安”便是习近平农村情节的真实写照。只有扎根群众,才能活的充实,心里装着人民,想着群众,把一件件小事办成,人民受益了,面貌改善了,自然会得到群众的认可和拥护。
习近平说:“当领导要一碗水端平。”为民做事,就要公道。在梁家河为村民分配救济粮时,为了公平公正,习近平带领全体村民挨家挨户查看存粮情况,根据存粮多少进行分配。这样做不仅让群众接受、信服,还影响身边一批人做事多动脑经、不能有私心,不仅要把水端平,还要让碗里有水,从注重公平到提高效率。
立足当下,当梁家河成为一种精神,少年习近平身上闪耀的“坚定信念、艰苦奋斗、敢为人先、实干担当、一心为民”的品质跨越时空,融入我们每个人的心里,融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里。
当前,村委会换届正如火如荼地进行,作为基层人大工作者,要不忘为人民谋幸福的初心,牢记为民族谋复兴的使命,秉承一心为民的情怀,从思想深处将群众当亲人,从《梁家河》中汲取前进力量,把一件件小事做成干好,不断增强群众幸福感、获得感和安全感,在平凡的岗位上有所作为,在脱贫奔小康的路上赢得群众尊重与拥护,真正做到不负职责、不负人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