绝密*启用前
天一大联考 2017—2018学年高一年级阶段性测试(四)
历史
考生注意:
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填写在试卷和答题上,并将考生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时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选择题:本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l.图1和图2为我国不同时期的工具成就示意图。这些工具的出现
A.是我国耕作技术进步的表现 B.推动了我国农业生产的发展
C.有助于我国水利工程的兴建 D.说明了精耕细作农业的成就
2. 1956年,在江苏铜山洪楼出土的西汉画像石上面刻有几个人物在织布、纺纱和调丝操作的图像。这说明西汉
A.纺织业种类繁多 B.纺织技术的成熟
C.生产的分工协作 D.注重机械的革新
3.北宋时,商店可以在城市随处开设,不再采取集中的方式,坊与坊之间的墙壁也都拆除了。推动这一局面出现的主要动力是
A.商品经济的发展 B.抑商政策的松动
C.坊市制度的瓦解 D.经济重心的南移
4.商鞅在秦国变法时首倡“重农抑商”,并将重农抑商政策作为国家基本政策强力推行。这是因为重农抑商政策
A.旨在维护小农业者 利益 B.缓解了农商间的矛盾
C.有利于封建统治的巩固 D.保证了社会的稳定
5.地理大发现的内容包括:从欧洲绕过地中海直通印度新航路的发现;从欧洲直通美洲的航行和美洲新大陆的发现;首次环球航行的成功。其中“从欧洲直通美洲的航行”的是
A.迪士尼 B.达•伽马 C.哥伦布 D.麦哲伦
6.19世纪中叶,英国探险家利文斯顿指出,非洲“内地的劳动力枯竭了……非洲每个毛孔都在流血”。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奴隶贸易的开展 B.工业革命的进行
C.人口生育的降低 D.移民政策的实施
7.
表1为19世纪20、50年代英国成立的协会(工会)这此组织的成立
A.反映了工人地位提高 B.受到马克思主义指导
C.表明英国产生了垄断 D.是蒸汽机推广的结果
8.“这场革命使欧美主要国家产业结构发生了变化,开始由轻工业为主导转变为重工业为主导。”材料中的“革命”
A 使世界市场基本形成 B.促使英国成为世界工厂
C.推动了工厂制度出现 D.使人类进入“电气时代”
9.
表2为1868—1895年中国棉花出口总量统计表。据此可知,这一时期中国
A.农村传统经济结构受到冲击 B.原料市场已被西方列强控制
C.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得到发展D.商品在国际市场竞争力增强
10.迫于《马关条约》给予外商设厂制造权的压力,清政府鼓励和允许私人资本在一些领域中发展。清政府对私人资本的宽允意在
A.塑造良好政府形象 B.解决政府财政危机
C.抵制列强经济侵略 D.瓦解革命派的力量
11.1937年全面抗战爆发,国民政府在经济方面逐渐由于由平时经济体制转向战时经济体制,全面实施统制经济。这一转向
A.遏制了官僚资本的发展 B.为民族资本创造宽松环境
C.解决了战时经济的需要 D.强化了对经济的控制
12.1953年,党中央公布了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并把对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列为促进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必要条件的重要组成部分和重大任务之一。这表明,对手工业实行改造
A.重在完成国民经济恢复 B.为过渡任务完成奠定基础
C.意在适应国家建设需要 D.开辟了中国发展的新道路
13.
表3为1978-1995年我国粮食产量变化统计表,这一变化的出现主要在于
A.农业经济体制改革的进行 B.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C.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开展 D.对外开放政策的确立
14.有学者指出,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实施的对外开放大致可以划分为“试点探索”“扩大深化”“体制性开放”三个阶段。这说明我国对外开放具有
A.主动性 B.平等性 C.渐进性 D.开创性
15.19世纪后期。倡导“与欧美同俗”的康有为主张改穿西服,资产阶级革命派更是把改穿西服视为“可振工艺,可善外交,可以强兵,可以强种”灵丹妙药。这说明当时
A.国人对西式服装有了认可 B.西式服装已广为流行
C.西方民主思想得到了传播 D.国内崇洋之风的盛行
16.清末民初,机械化的电车、汽车及半机械化的人力车、自行车等涌现,中国实现了一场交通机械化的革命性变革。这场变革
A.导致旧式交通工具推出历史 B.使人们的出行方式发生改变
C.是我国民族工业发展的结果 D.抑制了列强对华侵略的步伐
17. 据不完全统计,从1895年至1898年三年的时间里全国出版的报刊有120种左右,其中80@以上是中国人自办。这反映出
A. 我国报刊内容丰富并走向成熟 B.政府重视对报刊舆论宣传控制
C.主张大众传媒呈现出畸形发展 D.政治变革促进了报刊也的发展
18.1932年,胡佛在国情咨文中说:联邦政府“只能扮演一个规范性的角色,而不能成为经济和社会生活的参加者”。这表明胡佛
A.强调政府的有限干预 B.奉行“自由放任”政策
C.主张削弱政府的权力 D.对经济发展并不重视
19.1933年5月,罗斯福促使国会通过《联邦紧急救济法》,成立联邦紧急救济署。到1935年政府共花费30亿美元用于直接救济。这反映出美国
A.不利于贫富差距缩小 B.注重维护扫熟人的利益
C.并未形成完备的体系 D.导致国家财政出现困难
21. 1927年12月,苏联通过决议,把个体小农经济联合并改造为大规模的集体经济,确立了农业集体化方针,随后农业集体化运动开展起来。苏联开展农业集体化运动的初衷是
A.消除战时政策影响 B.提供工业发展资金
C.摆脱粮食供应困难 D.建立计划经济体制
22.
表4为1986年和1987年苏联经济增长率统计表。这表明苏联当时
A.经济发展出现困难 B.改革陷入停滞
C.人民收入不断下降 D.社会动荡不安
23.1944年7月,44个国家的代表聚集在美国一个小镇召开国际会议,随后成立了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这次会议
A.消除了英美有关货币问题的矛盾 B.确立了美国在世界中的霸权地位
C.形成了利于世界经济发展的机制 D.推动了战后世界贸易壁垒的瓦解
24.冷战时期,法德两国冰释前嫌,建立密切的伙伴合作关系,被人们称作“法德轴心关系”。这一关系的建立
A.表明资本主义阵营已分化 B.使两极格局局面走向瓦解
C.致使西欧与美国关系僵化 D.为欧洲一体化奠定了基础
25.1994年4月通过《建立世界贸易组织协定》规定,世界贸易组织(WTO)取代关贸总协定自1995年1月1日起正式成立。建立世界贸易组织的主要目的是
A.解决关贸总协定的弊端 B.适应世界经济发展需要
C.规范世界贸易中的争端 D.减少成员国间的不平衡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4小题,共50分。
2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一 春秋时期,随着铁制农具和牛耕技术的应用,在“公田”之外出现了“私田”,土地私有制产生,由此形成了新兴的地主阶级和以农耕土地为业的自耕农,更使得土地的身价倍增。正是基于人们对于土地价值的认识,导致中国古代社会激烈的土地兼并。广大的农民在承受着巨大的心理压力下,只能从家族或家庭内部寻找生存的途径。于是使用男耕女织的生产方式,力求解决自己的衣食等最基本的生活资料。
—— 摘编自朱筱新《论中国古代小农经济的形成及特点》
材料二 唐代一家一户为单位的家庭经营方式彰显,小农不仅从事农业生产,而且在农闲之余,从事家庭手工业、商业,出现了“小农、小工、小商”一体化趋势。小农经济经营的多样化,不仅使小农经济生存力加强,乡村市场得以兴起,
还使得国家政策不得不因农民贫富差距的加大而将赋役制度由按丁计征的租庸调制向按资产为宗的户税、地税转化。唐代南方草市的兴起即在于小农经济兼业化,乡村市场的发展,不仅是农业经济发展的结果,商品经济发展的表现,还在更深层次上促进了社会分工和商品经济进一步发展。
——摘编自曹端波《唐代小农经济的发展与社会变迁》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影响小农经济形成的因素。(6分)
(2)根据材料二,概括唐代小农经济的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影响。(6分)
2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一 美国是1929年-1933年资本主义经济大危机的发源地,因而遭受的打击特别严重。1932年工业生产总值比1929年减少46%;财政金融频于崩溃,有1万多家银行破产,占全国银行总数的49%;由于生产萎缩和企业倒闭,大批工人失业,失业和年失业人数高达1700万;某些农产品价格下降了2/3,“过剩”的农产品堆积如山,大批农场破产或濒临破产;进出口贸易大规模缩减,1932年出口总额不足1929年的1/3。
材料二 1933年3 月,罗斯福就任总统,他立即大刀阔斧地推行一系列反危机措施,实行“新政”。1933年3月9日至6日日是第一阶段,罗斯福政府通过国会制定了70多个法案,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和调节,集中克服大危机带来的紊乱状态。从1935年4月起,又敦促国会共通过了700多个法案,掀起了“新政”的第二次高潮,这时的“新政”内多侧重于社会改革,是“新政”的第二阶段。1941年3月国会通过了“租借法”,标志着美国向战时经济体制过渡,“新政”遂告结束。
——摘编自齐涛《世界通史教材•现代卷》
(1)根据材料一,概括1929-1933年美国的经济状况,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出现原因。 (8分)
(2)根据材料一、二,说明罗斯福新政的特点。(6分)
2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一 1921年,随着外来干涉被粉碎,苏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弊端开始显露,引发了部分农民和工人的不满和骚乱。面对严峻的形势,1921年3月,俄共(布)十大通过了推行新经济政策的决定。新政策规定:以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允许商品经济和一定范围的私人贸易;允许私人开设小型工业企业和利用国家资本主义。新经济政策的推行后,很快取得良好的效果。
——摘编自高长武《试解邓小平对列宁的新经济政策的一次评价》
材料二 邓小平指出,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模式与改革发展的道路也是在实践中不断摸索出来的……
邓小平最后把它归结到一句“可能列宁的思路比较好,搞了个新经济政策”,从而肯定了列宁新经济政策的科学性、合理性。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邓小平提出改革开放政策,开创了我国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崭新局面,使得列宁的“新经济政策”在苏联被抛弃以后,在社会主义中国得到了合乎社会发展的延续。
——摘编自姚春林《论邓小平对列宁新经济政策的继承和创新》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苏俄实施新经济政策的背景。 (6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邓小平使新经济政策在中国得到延续的表现。(6分)
2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一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诞生起人类历史就开创了“世界历史”的观点,清楚地表明经济全球化是国际分工和世界市场发展的客观要求,是工业社会和市场经济的必然趋势。从16世纪开始的资本主义时代,至今已经经历了500余年。在此期间,市场经济不断向全球扩张,从而启动并推动了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战后以来,特别是20世纪末以来,在科技革命和信息经济的推动下,作为世界经济发展的客观历史进程、经济全球化业已发展成为一股不可阻挡的时代潮流。
——摘编自关立新《经济全球化历史进程、现实特征及研究基础》
材料二 经济全球化是在南北差距甚大,南北冲突尖锐的条件下形成的。尽管经济全球化为发展中国利用发达国家的资金和技术等一系列方面提供了便利条件,但囿于经济实力薄弱、综合国力不强,在国际事务中无足轻重,所以它们往往成为经济全球化代价的主要承担者。在世界市场的全面竞争中,由于资源、劳动力等传统因素作用相对下降,科学技术作用增大,发展中国家处于更加无力的地位,其必然结果是导致与发达国家的差距进一步加大。
——摘编自邵培仁、陈兵《经济全球化利利弊分析》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推动经济全球化的因素。(6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经济全球化影响。(6分)
文 章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