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龙海二中2017-2018高二历史下学期期末试题(带答案)

作者:佚名 资料来源:网络 点击数:    有奖投稿

福建龙海二中2017-2018高二历史下学期期末试题(带答案)

本资料为WORD文档,请点击下载地址下载
文 章来源
莲山 课件 w w w.5Y k J.C om

龙海二中2017-2018学年下学期期末考
高二历史试卷
(考试时间:90分钟   总分:10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30小题60分。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
1.西周在开国分封的过程中,形成了五等爵位,即公、侯、伯、子、男。对上述现象认识正确的是(     )
A.他们都是替周天子司牧一方的诸侯
B.不同爵位反映出了他们功勋的大小
C.西周分封与商朝分封有着本质不同
D.西周为维护统治而进行了层层分封
2.在西周的分封制下,受分封的偏远诸侯国逐步接受了中原文化,一些大诸侯不断向周围的夷、戎、狄等少数民族用兵,进而兼并其土地,进行文化渗透。这主要说明分封制
A.将建立地方政权与加强周朝统治结合起来
B.巩固了西周国家政权和拓展了疆域
C.使统一的社会制度在各诸侯国中普遍实行
D.在当时起到了促进民族融合的作用
3.据《左传》记载:“春秋时期晋平公之母为杞国女子,晋国(周成王弟弟叔虞的封国)因此帮助杞国(夏禹后代东楼公的封国)修筑城墙。郑国批评说:‘晋国不恤周宗之阙,而夏肄是屏,其弃诸姬,亦可知也已。诸姬是弃,其谁归之?是谓离德。’”对以上材料理解最准确的是
A.周王室对各诸侯国不分亲疏          B.宗法制度影响西周封国间的关系
C.当时强调同宗族的国家相互帮助        D.周王和诸侯是宗法制的核心所在
4. 王家范先生认为,西周是中国真正进入“文明时代”的关键,后世的中国文明,其深基正是从这里扎下了根。西周对后世影响最深远的是
A.等级分明的礼乐制度               B.“封建”式的地方管理方式
C.世代公卿的选官制度               D.“四方”臣服中央的国家观念
5.从“周制微弱”到天下“统于秦”,反映出 
A.皇帝制的建立    B.分封制的衰落    C.郡县制的推行   D.宗法制的瓦解
6.从“政自天子出”到“政自诸侯出”,再到“天下之事无小大皆决于上”。这一系列的变化反映了
A.从分封制到集权独断的变化    B.封国制从产生到消亡的过程
C.中央集权制诞生是历史的必然    D.战国时期中国政治的剧烈变化

7. 秦始皇横扫六合,开创封建专制中央集权统治的政治格局,这使得关于“分封”与“郡县”的这 场争论无非只是走了一个与其说是“讨论”,还不如说其具有宣传“作秀”意义的过场。这就 是说
A.郡县制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要求       B.秦朝的朝议制度徒有虚名
C.秦始皇早已决定要实行郡县制       D.秦朝集权统治开启了郡县制
8.下图反映了我国古代某一时期加强对岭南地区管理的情况。据此可知,该时期(  )
 

A.地方上开始设置郡县                            B.全国范围推行郡县制
  C.地方长官实行世袭制                            D.全国实行郡国并行制
                   
9. 史载,汉武帝元朔五年,封长沙王刘发之子刘贤为泉陵侯,置县级泉陵侯国。汉武帝元鼎六年置零陵郡,泉陵侯国属零陵郡管辖。东汉光武帝刘秀改泉陵侯国为泉陵县。材料主要表明
A.封国是朝廷的主要依靠力量
B.封国对朝廷构成严重威胁
C.“推恩令”加强了中央集权
D.东汉初年最终废除分封制
10. 唐初唐太宗命高士廉修《氏族志》,将李唐皇室的李姓列为第一等,外戚次之,山东士族为第三等;宋代的《百家姓》开篇则是“赵钱孙李周吴郑王”,将皇室赵姓排在第一位。上述现象不能说明(   )
A.中国古代社会皇权至上             B.宗法制仍有影响
C.中央集权得到加强               D.姓氏文化源远流长
11唐代名臣范祖禹说:“中书造命,门下审覆,尚书奉行,机事往往留滞,上意亦颇以为悔。”由 此可知,范祖禹认为三省六部制
A.易形成冗官现象      B.降低了行政效率
C.减少了决策失误     D.加强了君主专制


12. 北宋旧制,凡往告状者,必须先将状纸交给守门的府吏,再由府吏转呈,府吏往往借此敲诈勒索。故,包拯权知开封府时规定,告状者可直接至公堂见官纳状,自陈冤屈。这一做法有利于
 A.提高行政效率      B.改变三冗局面        C.精简司法机构        D.根除官吏贪腐
13. 元代设立陕西行省,将一直属于巴蜀故地的汉中地区划入陕西行省,使汉中进入以西安为中心的文化辐射圈。经过几百年的发展,今汉中地区虽然仍保留一些蜀地旧俗,但其西北关中氛围也更加明显了。对以上材料解释最合理的是
A.区域文化是中国古代行政区划的重要原则
B.行政区划有利于增强行政区内的文化认同
C.区域内的文化趋同有利于行省制度的推行
D.行省制度有利于扩大元朝的统治疆域
14. 史料记载:“687年,或诬告(宰相)祎之,……(武)则天特令肃州刺史王本立(人名)推鞫(审问)其事。本立宣敕示祎之,祎之曰:‘不经凤阁(中书省)鸾台(门下省),何名为敕?’”刘祎之不认可王本立宣读的“敕书”,主要是因为它违反了
A.诏令须经起草和审议的程序       B.诏令须由枢密院负责的规定
C.中书省监察地方政务的惯例       D.尚书省负责执行诏令的定制
15. 据记载,明代初期以前并没有发布政令的权力,而明初以后六部则可以直接向下属发布命令。导致此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六部拥有了决策权       B.丞相制度的废除
 C.皇权专制收到约束       D.六部分割了相权
16. “(明代)大学士成为没有宰相名义的宰相……但大学士毕竟不同于正式宰相,正式宰相可以单独推行政令,大学士便无此权。他只能依靠‘票拟’签注意见,来窃弄皇帝的权力,只有黑市地位,没有法定地位。”作者意在表达(  )
A.大学士权力无制度保障        B.设立大学士有利于限制皇权
C.大学士擅长于玩弄权术        D.大学士只是没有名义的宰相
17. 乾隆时入阁协办批本的程晋芳曾感慨说:旁观者谓密务重务咸由军机,内阁秉成例而行,如邮传耳。乌知国家大政内自九卿以下,外而督抚藩臬,凡诸兵农礼乐刑赏之事,胥由是出纳焉,可不谓至重欤?”据此可以得出(  )
A.军机处并未完全取代内阁的职能      B.军机处和内阁分理军务和政务
C.内阁处理的政务不如军机处重要      D.内阁和军机处分管地方和中央
18. 清朝时,军机处起草的诏旨密封后往往不经过内阁、部院,而直接由驿马传递地方督抚的,称为“廷寄”,直接交中央各部院的,称为“交片”,地方督抚密折奏事也可经军机处直达皇帝。材料表明清朝政治形态的特点是
A. 中枢机构之间彼此牵制           B. 地方具有较好的自治性和能动性
C. 高层政治决策具有封闭性         D. 军机处代替内阁成为了中央官署
19. 对于鸦片战争,有人称为中英战争,有人称为通商战争,也有人称为夷匪犯境。其中淡化了历史认识中价值判断的表述是
A.中英战争    B.鸦片战争    C.通商战争    D.夷匪犯境
20. 直接导致下表所示人口数量变动的历史事件应是
江苏人口数量变动表(部分)
 1851年 1865年
苏州府 657.1万 228.9万
江宁府 452.9万 108.7万
镇江府 247.5万 51.9万

A.太平天国运动          B.第二次鸦片战争
C.甲午中日战争          D.义和团运动
21.下面是甲午战争期间中日双方参战士兵体格嗣查表。据此可推知(  )
  年龄
(岁) 身高
(cm) 体重
(kg) 胸围
(cm) 呼吸伸缩差
(cm) 肺气容量
(mL) 握力
(kg)
日兵 21.4 165.1 60.88 84.95 10.36 3631 41
清兵 29.8 166.65 54.75 19.5 10.24 3129 31
A.清军战斗素养落后日军             B.军人体质决定战争结局
C.清朝不够重视军队建设             D.清军战斗精神不及日军
22. 开始于1901年的清末新政,又称“庚子后新政”。就其内容而言,大体与戊戌变法相似。可是掌权的慈禧太后在推行新政的同时,却再三强调新政不得偏重西法。这说明慈禧太后
A.接受列强建议实行革新的真实动机
B.不愿为戊戌政变翻案的矛盾心态
C.因发动戊戌政变而产生的悔恨心理
D.固守传统反对进步的顽固态度
23. 1912年元旦,孙中山在南京宣誓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遵循革命军与袁世凯的秘密协议,特申“颠覆满洲专制政府,巩固中华民国,图谋民生幸福……至专制政府既倒,民国卓力于世界,即当解临时大总统之职”。1912年2月12日,清帝退位,同年3月,袁世凯在北京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这说明
A.孙中山对民主的执着追求        B.袁世凯得到人民的认可
C.中国社会发展出现倒退          D.民主革命任务已经完成

24. “能变则存,不变则亡,全变则强,小变仍亡”。康有为上光绪皇帝第五书集中表达了“维新派变法必须是全面的‘大变’,而不是部分的或局部的‘小变”’的观点。这主要反映了维新派
A.急于求成的躁进心态          B.与传统体制决裂的勇气
C.“跪着”变法的策略          D.对变法成果的乐观预期
25. 下面是近代中国某时期报刊上登载的一幅《善吞》的漫画,漫画中一个日本装束的魔术师正将铁路吞入口中,火车上写着“青岛胶济路”。此漫画
 
A.美化了日本对中国的经济掠夺
B.批判当时的中国政府出卖铁路主权
C.表达对巴黎和会上中国前景的担忧
D.说明日本全面侵华战争开始
26. 中共一大提出党的纲领是“革命军队必须与无产阶级一起推翻资本家阶级的政权。”二大提出党的最高纲领是实现共产主义,最低纲领是打倒军阀,推翻国际帝国主义的压迫,统一中国为真正的民主共和国。这说明中国共产党(   )
A.开始改变中国革命的道路        B.认清中国社会性质和革命性质
C.认识到建立军队的重要性        D.与资产阶级的革命对象相一致
27 1937年南京失守后的第三天,蒋介石发表《告全国国民书》:“中国持久抗战,其最后决胜之中心,不但不在南京,抑且不在各大都市,而实寄于全国之乡村与广大强固之民心”。这反映了国民政府
A.对抗战策略的再认识                B.准备停止正面战场作战
C.为南京失守推卸责任                D.深受敌后游击战术影响
28. 1953年1月,中央人民政府正式成立宪法起草委员会。1954年9月,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了新中国第一部宪法,以替代起临时宪法作用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这一做法的主要目的是
A.体现中共领导下多党合作的政权特色 B.建立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
C.保障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顺利过渡 D.把依法治国的方针写入宪法

29. 1964年1月27日,中法两国政府同时发表联合公报,公布建立外交关系。这两个东西方大国的建交,对二十世纪中期以后的世界进程产生了难以估量的影响,这一外交史上的“核爆炸”事件
A.导致两极格局发生变化         B.冲击了战后形成的两极格局
C.体现了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       D.消除了两国间意识形态的分歧

30.有位老人这样描述他们当时的结婚证:除了双方姓名、年龄外,正中央是毛主席像,下面写有“大海航行靠舵手”几个大字。内页印着“最高指示”:我们作计划、办事、想问题,都要从我国有6亿人口这一点出发,千万不要忘记这一点。这体现出
A.阶级斗争决定国家政治生活
B.个人崇拜是十年动乱的主题
C.国家政治局势影响人民生活
D.意识形态制约社会价值取向

 

 

 

 

 

 

 

 

 

 

第II卷  非选择题(共40分)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第31题13分;第32题13分,第33题14分,共40分)
31.(16分)选官制度的发展与完善,体现了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及其管理水平。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  阳嘉元年(东汉顺帝年号,公元132年),尚书令左雄议改察举之制。……雄上言:“郡国孝廉,古之贡士,出则宰人,宣协风教。若其面墙(无真才实学),则无所施用。孔子曰‘四十不惑’,礼称‘强仕’。请自今孝廉年不满四十,不得察举。皆先诣公府,诸生试家法,儒有一家之学,故曰家法。文吏课笺奏,副之端门,练其虚实,以观异能,以美风俗。有不承科令者,正其罪法。若有茂才异行,自可不拘年齿。”帝从之,於是班下郡国。
——唐•杜佑《通典》
材料二  (隋朝)明确规定九品以上地方官一律由尚书省所属吏部任免,每年由吏部进行考核。……与此同时,选举权也集中到中央。……代之以科举制。科举制的特点是通过考试选拔人才,首先设立秀才、明经等科……一律按才学标准录取,……隋炀帝时增设进士科,放宽录取标准。                                                 ——樊树志《国史概要》
材料三  入仕群体中寒门子弟所占比例变化表
朝代 东晋 隋 唐 北宋
比例 4% 17.2% 24.5% 46.1%
——数据来源于何怀宏《选举社会》
材料四 ……二、所谓对其本国已往历史略有所知者,尤必附随一种对其本国已往历史之温情与敬意。三、所谓对其本国已往历史有一种温情与敬意者,至少不会对其本国已往历史抱一种偏激的虚无主义,亦至少不会感到现在我们是站在已往历史最高之顶点,而将我们当身种种罪恶与弱点,一切推却于古人。                              ——摘自钱穆《国史大纲》
(1)据材料一,概括左雄改革察举制的主要内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改制原因(9分)
(2)据材料二概括隋朝选官制度的特点。(3分)
(3)据材料三分析科举制取代察举制的主要作用。 (2分)
(4)根据材料四中钱穆的观点,你认为研究古代选官制度时须注意哪些原则?(2分)


32.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革命与改良都是近代中国社会各阶层探索国家生存发展出路,实现民族复兴的主要手段.有人据此图示革命、改良、民族复兴三者问的关系(如图).
 
--改编自张福运《对中国近代史上革命与改良的再认识--民族复兴的视角》
运用中国近代史有关史实,对革命、改良与民族复兴间的关系进行探讨.
(说明:可以针对革命、改良、民族复兴三者间的关系进行论证,也可以进行修改、补充、否定或提出新观点,并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史实准确.)

33.材料万历七年(1579)正月戊辰,根据张居正的建议,朝廷下诏禁毁天下书院。“是时士大夫竞讲学,张居正特恶之,尽改各省书院为公廨。凡先后毁应天府等处书院六十四处。”(《明通鉴》卷六十七)张居正在书信中有一篇夫子自道,他说:“(讲学)其徒侣众盛,异趋为事,大者摇撼朝廷,爽乱名实,小者匿蔽丑秽,趋利逃名。嘉隆之间,深被其祸,今犹未殄,此主持世教者所深忧也。”(《张太岳文集》卷二十九,答南司成屠平石论为学)万历七年( 1579),张居正上《请申旧章饬学政以振兴人才疏》,指斥讲学是“群聚徒党”、“空谈废业”,造成各级官员“宁抗朝廷之明诏,而不敢挂流俗之谤议:宁坏公家之法纪,而不敢违私门之请托”,因此他力主“不许别创书院”。(《张太岳文集》卷三十九)                  ——摘编自毛佩琦:《所谓“张居正改革”根本谈不上是改革》
(1)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张居正禁毁天下书院的原因。(6分)
(2)结合材料及所学知识,指出张居正禁毁天下书院的实质及影响。(9分)

 

 

 

 


龙海二中2017~2018学年下学期期末考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高二历史答题卷
(考试时间:90分钟   总分:100分)
一、选择题(60分)
二、非选择题:(40分)
   31.(1)                                                                 
                                                                             
                                                                       
                                                                      
                                                                            
                                                                       (9分)
(2)                                                                     
                                                                        (3分)                                                                        
 (3)                                                                   
                                                                    (2分)                                                                                                       
  (4)                                                                   
                                                                             
                                                                       (2分)
32                                                                         
                                                                              
                                                                              
                                                                               
                                                                          
                                                                                
                                                                          
                                                                         
                                                                               
                                                                                
                                                                             9分
33(1)                                                                           
                                                                             
                                                                       (6分)
(2)                                                                            
                                                                             
                                                                                
                                                                                       
                                                                         (9分)

 龙海二中2017-2018学年下学期期末考
高二历史试卷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60分)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A D B D B C A B C C B A B A B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A A C A A C B A B C B A C B C
二、非选择题:(40分)
31.16分
(1)内容:被举荐者年龄限制在40岁以上;察举与考试相结合,有真才实学者方可任用;对有特殊才干者,不限年龄。(6分)
原因:察举制存在明显弊端,如举荐方式容易造成任人唯亲,以出身门第为主要依据,缺乏公正客观的评价标准。(3分)。
(2)特点:官吏任免权和考核权收归中央;以分科考试的方式选拔官员;逐步放宽录取标准。(2分)
(3)作用:扩大了统治基础;促进了社会的公平公正;促进了社会阶层的流动。(2分)
(4)原则:尊重和敬畏历史;对古代选官制度作出客观公正的评价。(2分)

32. 9分
示例1.赞同材料中的观点:民族复兴是指实现民族独立和现代化;中国近代史上的革命与改良相互促进、相互影响,共同推进了中国的民族复兴大业.太平天国运动沉重打击了清王朝的封建统治,狠狠打击了外国侵略者,推动了中国的历史进程,是近代中国民主革命的开端,推动了洋务运动的开展;洋务运动引进了技术,培养了人才,客观上抵制了列强的经济侵略,刺激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促进了自然经济的瓦解,促进了中国早期的现代化;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资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戊戌变法批判君主专制制度,要求实行君主立宪,冲击了封建思想,成为近代中国第一次思想解放的潮流;戊戌变法后,慈禧尝试通过立亲王为储的方式试探外界对于光绪废立的态度,结果引起各界的不满,于是慈禧太后纵容义和团灭洋,使义和团力量壮大,义和团运动显示了中国人民的巨大力量,阻止了列强瓜分中国的狂妄计划;八国联军侵华后,清政府屈辱的签订了《辛丑条约》,成为列强在华共管的有利工具,中国社会危机进一步加深,民族矛盾、阶级矛盾被进一步激化,为了满足帝国主义在华共管的需要,缓和民族、阶级矛盾,笼络人心,1901年清政府推行“新政”.清末新政部分地吸收西方工业文明的成果,促进中国近代化的发展和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推动了民主革命的进程,辛亥革命兴起;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的封建统治,结束了君主专制政体在中国的统治,沉重打击了封建主义和帝国主义在中国的统治,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促进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是中国近代化进程中显著的里程碑;所以中国近代史上的革命与改良相互促进、相互影响,共同推进了中国的民族复兴大业.

 示例2:对材料观点进行修改补充:推动民族复兴大业的并非只有革命与改良,其中还应有列强不断侵略,民族危机不断被激化的因素,这些因素互相作用,从不同层面、不同程度推进了中国的民族复兴大业.列强通过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甲午中日战争、八国联军侵华使中国一步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民族危机不断激化.所以推动民族复兴是冲击和改革改良反应的结果.

 示例3:不赞同材料中的观点.像太平天国运动、义和团运动这样的“革命”,更多的是破坏,甚至是反现代化的,从长远看,对民族复兴大业是不利的.太平天国运动为期十几年,对中国社会是个大破坏,土地大量荒芜,长江中下游人民死亡流离过半,经济人口数十年不能够恢复;义和团焚烧紫禁城,劫掠北京,破坏文物,造成中国的巨大损失.农民阶级因为阶级和时代的局限性并不能改变中国的社会性质,不能完成民主革命的任务,所带来的破坏性从长远来看对民族复兴大业是不利的.

33. 15分
(1)原因:讲学兴盛,参与人员混乱,影响了统治秩序;大臣们畏惧舆论,甚至不惜对抗诏旨,蔑视官法;张居正为加强专制钳制舆论;明末时期心学泛滥,空谈之风日盛。(三点即可,6分)
(2)实质:加强专制统治。(2分)
影响:禁毁书院一定程度上加强了封建专制统治;(2分)就讲学活动本身和讲学内容的主流而言,它反映的是社会的进步,禁毁书院有悖于时代潮流;(2分)书院讲学体现了民间思想的觉醒和舆论力量的强大,此举过于激烈因而得罪天下读书人,也是张居正日后罪状之一。(3分)


 

文 章来源
莲山 课件 w w w.5Y k J.C om
| 触屏站| 加入收藏 | 版权申明 | 联系我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