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下册语文《将相和》复习教案

作者:佚名 教案来源:网络 点击数:    有奖投稿

五年级下册语文《将相和》复习教案

文 章来
源莲山 课
件 w w w.5Y
k J.Com

五年级下册语文《将相和》复习教案

教学目标:
  1、认识7个生字;会写9个生字;能正确读写“胆怯、拒绝、完璧归赵、负荆请罪”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感受人物形象,体会人物的爱国思想和他们各自的美好品质。
  3、领悟3个故事之间的内在联系。
  教学重点:
  感受人物形象,体会人物的爱国思想和他们各自的美好品质。
  教学难点:
  领悟3个故事之间的内在联系。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快乐情境,营造学习氛围
  1、谈话导入:同学们,我国的文学名著、历史名著浩如烟海,其中有一部名著被鲁迅先生赞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大家知道是哪一部吗?(《史记》)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将相和》这篇课文,就是根据《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改写的。(板书课题:将相和)
  2、多媒体课件出示司马迁及《史记》的相关资料,学生自主阅读并交流。
  二、理清文章脉络,把握学习内容
  1、教师范读课文,学生给不认识的字注音。
  2、学生练习朗读课文。要求:
  (1)独立朗读,遇到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
  (2)画出自己不理解的词语和句子。
  (3)小组内交流并理解“诚意、绝口、失信、抵御、推辞、理屈、无价之宝、理直气壮、完璧归赵、同心协力、负荆请罪”等词语,扫清字词句的障碍。
  (4)组长领读生字词。
  (5)小组内进行生字词检测:指读、抢读、说句子等。
  (6)小组内练习朗读课文。
  3、课件出示阅读思考:读了课文,你会发现课文主要写了三个故事。你能为这三个故事加上合适的小标题吗?
  4、学生小组合作,划分三个故事所在的段落,并给这三个故事加小标题。
  5、全班交流,师板书三个小标题。(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
  三、走进经典故事,激活人物形象
  1、学生自主阅读“完璧归赵”,理清事情的来龙去脉。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第1~10自然段,弄清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2)学生小组内交流。
  (3)全班汇报。(赵王得到一件无价之宝和氏璧是起因;秦王得知后想骗取和氏璧,蔺相如巧妙周旋是经过;蔺相如认清秦王面目,秘密将和氏璧送回赵国是结果。)
  2、精读“完璧归赵”,赏析人物形象。
  (1)秦王的言而无信从哪些语句中可以看出来?(秦王双手捧住璧,一边看一边称赞,绝口不提十五座城的事。)
  (2)精读第6自然段,初步概括蔺相如的形象。
  ①指名朗读第6自然段,思考:从蔺相如的话中,你发现了什么?
  ②蔺相如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有勇有谋,能够处理好麻烦的人。)
  (3)精读趣演第8自然段,体会蔺相如的智慧。
  ①指名有感情地朗读,注意读出人物说话时的语气。
  ②学生在小组内表演第8自然段的内容。
  ③全班表演,奖励优秀者。
  ④师生共同总结人物个性。(蔺相如是一个勇敢机智、随机应变、足智多谋、不畏强暴、爱国的人。)
  (4)小组内合作学习第9自然段,体会蔺相如的智慧。
  ①组内指名朗读,将蔺相如的话,用波浪线画出来。
  ②小组讨论:你怎样理解蔺相如对秦王说的话?(蔺相如洞悉秦王本性,料定他没有拿城换璧的诚意,并且以“信用”作为法宝来震慑他,使得秦王即便想杀他,也不能杀他,只好将他送
回赵国。)
  (5)小组内练习讲一讲“完璧归赵”的故事。
  3、小结:蔺相如机智勇敢、不畏强暴的精神值得人们称赞。
  四、整体朗读课文,巧妙布置作业
  1、学生练习把握好角色,朗读《将相和》。
  2、学生练习将“完璧归赵”的故事讲给家人听。
  第二课时
  一、复述故事,巧设情境
  1、导入:同学们,《将相和》这篇课文共由三个故事组成,你们还记得吗?我们已经学完了“完璧归赵”这个故事,谁来给大家讲一讲?
  2、过渡: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将相和》。
  二、走进“渑池之会”,体会“机智过人”
  1、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第11~15自然段,弄清故事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1)学生在小组内交流。
  (2)全班汇报。(秦王约赵王在渑池相见是起因;席间秦王百般刁难赵王,蔺相如挺身而出,保护赵王是事情的经过;秦王没占到便宜,只好让赵王回去是结果。)
  2、抓住重点,剖析故事。
  (1)出示问题,激发学生思考:蔺相如为什么逼秦王为赵王击缶?秦王击缶后,为什么不敢拿赵王怎么样?
  ①学生在小组内展开讨论。
  ②全班交流。(蔺相如看到秦王用让赵王为他鼓瑟的方法来侮辱赵王,特别气愤,所以逼秦王为赵王击缶;秦王击缶后,不敢拿赵王怎样,是因为他知道大将军廉颇已经在边境上作好了准备。)
  (2)阅读思考:大将军廉颇在渑池之会上起到了什么作用?初步概括廉颇的人物形象。
  ①小组讨论,汇报交流。
  ②全班小结。(秦王听说廉颇已经在边境上作好了准备,就不敢拿赵王怎么样,说明廉颇英勇善战,就连秦王也畏惧他几分。)
  3、同桌之间练习讲一讲“渑池之会”的故事。
  三、走进“负荆请罪”,感受“知错能改”
  1、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第16~18自然段,画出重点语句,记录自己的感触。
  (1)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第16~18自然段。
  (2)请学生画出描写人物神态、语言的句子。
  (3)学生朗读自己画的句子,其他同学给予评价。
  (4)教师相机整理小结。
  2、抓住重点语句,理解故事内容。
  (1)“我廉颇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立下许多大功。他蔺相如有什么能耐,就靠一张嘴,反而爬到我头上去了。我碰见他,得给他个下不了台!”
  ①请同学们认真读一读。
  ②想一想:廉颇的话说明了什么?(蔺相如因为在“渑池之会”上又立了功,所以赵王加封他为上卿,职位比廉颇高,廉颇自然心里会不服气。)
  (2)“诸位请想一想,廉将军和秦王比,谁厉害?”“秦王我都不怕,会怕廉将军吗?大家知道,秦王不敢进攻我们赵国,就因为武有廉颇,文有蔺相如。如果我们俩闹不和,就会削弱赵国的力量,秦国必然乘机来打我们。我所以避着廉将军,为的是我们赵国呀!”
  ①从蔺相如的这段话中,可以看出蔺相如有什么样的品质?
  ②听了蔺相如的话,你有什么感触?
  (3)精读最后一个自然段。
  ①指名朗读第18自然段。
  ②“于是,他脱下战袍,背上荆条,到蔺相如门上请罪。”从这句话中可以看出廉颇具有什么样的品质?(勇于承认错误,知错就改。)
  3、小组内练习讲一讲“负荆请罪”的故事。
  四、剖析“将相分和”,领悟“爱国情怀”
  1、学生思考:
  (1)蔺相如的职位一升再升,原因是什么?(在“完璧归赵”和“渑池之会”上立功。)
>  (2)廉颇心有怨气,原因是什么?(蔺相如的职位一升再升,位于自己之上。)
  (3)将相又和好了,原因是什么?(蔺相如和廉颇都能以国家利益为重,顾全大局。)
  (4)分别概括蔺相如和廉颇的人物形象。(蔺相如是一个机智勇敢、不畏强暴、胸怀宽广、以国家利益为重的人;廉颇是一个英勇善战、光明磊落、知错就改、顾全大局、爱国的人。)
  (5)分析蔺相如和廉颇在思想上的共同特征。(以国家利益为重,爱国。)
  2、师小结:武有廉颇,文有蔺相如,他们高尚的爱国情怀,影响着一代又一代人。
  3、组织讨论:三个故事之间有什么联系?(完璧归赵和渑池之会是因,负荆请罪是果。)
  五、拓展延伸,布置作业
  《将相和》只是《史记》中的一篇,像这样的好故事,《史记》中还有很多,请同学们课后读一读!

文 章来
源莲山 课
件 w w w.5Y
k J.Com